一、項目名稱

菏澤智慧環保監管平臺建設及鄉鎮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監測數據采購項目。


二、項目概況

菏澤市智慧環保監管平臺是一個集市、縣區、鄉鎮于一體,橫向打通生態環境局、住建局、城管局、公安局、交通局、公路局等14個職能部門,縱向串聯市級、11個縣區級、172個鄉鎮級指揮中心以及1045個網格員的一體化應用平臺。

平臺以支撐菏澤市環境質量改善為目標,全面落實《菏澤市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建設實施方案》《菏澤市打贏藍天保衛戰作戰方案》等要求,著力打造菏澤市環境綜合監管,實行“專業隊伍建設運維、專業機構比對、生態環境部門質控考核、政府購買合格數據”的管理模式。

該平臺的建設有助于落實大氣環境精細化管理與考核的重要舉措,對提高空氣質量預警預報水平和污染追溯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項目規模

在菏澤市委、市政府的帶領下, 菏澤智慧環保監管平臺建設及鄉鎮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監測數據采購項目于2018年4月啟動全面建設,2018年年底全面建設完畢;項目總投資額達1.6億元。

項目建設內容主要包括:

(1)菏澤市智慧環保監管平臺:市指揮中心及11個縣(區)指揮中心的室內裝修、系統集成、機房建設、網絡建設、五大軟件APP、手機APP等;

(2)覆蓋菏澤市曹縣、成武縣、單縣各鄉鎮辦事處共計57個常規空氣自動監測站的建設、運維及設備更新;監測指標選取重點考核指標(SO?、NOx、CO、O3、PM2.5、PM10、氣象五參數),均采用國標法。


四、項目特點

(1)環保大數據支撐: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手段搭建智慧環保大數據中心,制定環境監管數據標準,對數據進行采集、共享、分析、處理。接入建委、城管局、交通局等多部門行業環境監測數據,集成全市生態環境部門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在線監測、污染源普查、網格信息等數據,對接現有的各類業務系統,實現環境監管數據從“大量數據”到“大數據”的轉變,提升數據共享、信息交換和業務協同能力,為政務數字化轉型提供基礎。

(2)環境綜合監測預警:實現對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水環境質量監測站點、工業廢氣監測站點、工業廢水監測站點、生活污水監測站點、道路揚塵等環境監測指標數據統一接入平臺,結合GS地理信息,以文字標注、圖形標注等方式展現在電子地圖上。該系統可實現實時環境監測數據采集、監測指標超標告警等,用于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水環境監測站點、工業廢氣監測站點、工業廢水監測站點、生活污水監測站點、道路揚塵在線數據采集、入庫、查詢、告警等處理。能對菏澤市未來空氣質量變化進行預報預警,推動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預見轉變,為一線人員精準高效執法提供依據。

(3)菏澤市鄉鎮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監測數據遵循“統籌規劃、統一標準、統一規范”的原則,先進性與實用性相結合,實時性和管理性并存,安全可靠性保障并循環利用原有資源,避免浪費。




五、項目優勢

(1)指揮中心由一個決策大腦、兩個指揮中樞和五大核心應用構成。“一個決策大腦”是指在市級指揮中心搭建了30萬億次規模的計算資源和云服務平臺;“兩個指揮中樞”是指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數據傳輸中樞”和“指揮調度中樞”。五大核心應用統籌市、縣、鄉三級用戶需求,融合各行業平臺,實現監測預警、網格監管、應急響應、分析決策、公共服務及輿情監控五大核心功能。截至目前,平臺國控站點離群超標預警共計推送2427次;污染源在線監測小時超標預警88182次,日超標預警1267次;啟動重污染應急30次,提供大氣污染決策分析19次。線下網格事件上報共計16285起,已完成15846起;網格員核查任務共計2151起,已完成2086起。

(2)聚光科技嚴格按照要求完成項目試運行,通過試運行全面考察項目建設成果。并通過試運行發現項目存在的問題,從而進一步完善項目建設內容,確保項目順利通過竣工驗收并平穩地進入運行維護階段;通過實際運行中系統與性能的全面考核來檢驗系統在長期運行中的整體穩定性和可靠性。


六、效益分析

(1)全面落實網格化監管,提升環境質量。

(2)形成政府部門聯防聯控、社會參與、多元共治的工作體系。

(3)通過技術支撐減少對網格員的依賴,降低網格化運行成本。

(4)提升環境科學決策分析能力。

菏澤智慧環保監管平臺及鄉鎮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建設完畢,將實現線上監控與線下網格化監管體系的有機融合,管理人員在平臺指揮中心便可以對重點環保問題進行現場調度,確保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在線督辦、查處整改并上報結果。實現智能監控系統建設全覆蓋,全面提升菏澤環境監測監控質量水平,開創全市“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污染防治攻堅戰新格局,為落地打贏全市藍天保衛攻堅戰、改善提高全市環境質量、加快生態菏 澤建設步伐及推進環境質量監測與評估考核體系建設提供全面支撐,大幅提高了菏澤市區域污染物和空氣質量監測與管理能力,顯著提升了菏澤市環境空氣質量水平。
上一篇:貴陽市河湖環境監管大數據管理項 下一篇:臨安打響科創“金名片”,爭做“創新策源地”的重要一極 返回列表
Copyright 2025 FPI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備11039119號-1 浙公網安備33010802005206號 網站所展示技術參數等數據具體以實際產品說明書為準。
咨詢電話
微信客服
留言板
截圖至相冊,微信掃一掃
聚光